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暖冬行动再次起航——西海都市报携手爱心人士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优云乡寄宿制藏文小学

  • 2015-12-03
  • 747

12月2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天空万里无云,青海蓝包裹着广袤的大地,阳光暖人。在这样的好天气里,本报暖冬行动走进了玛沁县优云乡寄宿制小学,给孩子们送去羽绒服。

20151203130045480.jpg

20151203130117798.jpg


西海都市报携手爱心人士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优云乡寄宿制藏文小学,为那里的孩子送去了棉衣,送去了温暖。本报记者 祁晓军 摄

2日一早,带着从上海空运来的新羽绒服,本报暖冬行动开启了新的爱心之旅。第一站———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优云乡寄宿制小学,距离西宁500多公里,距离上海近3000公里。

新羽绒服是上海的爱心人士张生菊和丈夫李俊堂捐赠的。不久前,得知本报即将启动暖冬行动,身为青海互助人的张生菊当即决定要为家乡做一些事情。于是,他们特意为优云乡寄宿制小学的孩子们购买了152件羽绒服,并踏上了爱心之旅,要亲手将羽绒服送到孩子们手上。

201512031259329338.jpg

汽车行驶在平坦的公路上,牛羊在公路边的草原上悠然吃草,鹰在空中翱翔,随处可见一幅幅和谐的生态图。一路上,晴好的天气也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爱心。

更和谐的画面在优云乡寄宿制小学。一踏进学校,老师们就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和热烈的掌声。

201512031303402427.jpg

优云乡寄宿制小学建于1960年,是草原上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这里离县城207公里,冬天最低气温达零下30摄氏度。学校现有学生152人,大多离家五六十公里,教师有16名,来自四面八方。今年,新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孩子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明年还将用上暖气,对学校来说,这是一件大喜事。

听说马上就能穿上新衣服了,孩子们既高兴又害羞。羽绒服是紫色的,相同的款式,相同的颜色,张生菊和李俊堂亲手给孩子们穿上,孩子们用藏语和汉语交替说着“谢谢”。熟悉之后,再见面时,孩子们会主动敬礼、微笑,会热情问候,走到哪都能听到“老师好”的声音。

“太感谢《西海都市报》了,你们赶了500多公里的路,就为了把衣服送到孩子们手里,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们的谢意。”校长玛麻说。

201512031300348372.jpg

“谢谢叔叔、阿姨的爱心,谢谢《西海都市报》的爱心,我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穿上新羽绒服后,五年级的才让彭措跟其他孩子一样舍不得脱下,因为新衣服特别舒服。才让彭措的学习成绩优异,他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至于将来想去哪里上学,他从来没有想过。而在爱心人士的鼓励下,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当天,援青玛沁县委常委、副县长、上海干部展子栋正在优云乡调研,听说《西海都市报》带着从上海来的爱心人士到优云乡寄宿制小学送爱心,特意走进学校道谢。他说:“孩子们的需求很简单,一件衣服、一本书都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爱,《西海都市报》搭建起了孩子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体现了一家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公益态度和公益精神,希望在媒体的推动下,有更多爱心人士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学校,帮助更多的孩子。”

201512031259483170.jpg

“感谢《西海都市报》如此关心教育,如此关心藏区的孩子们。”玛沁县教育局局长仁青多杰说。仁青多杰正在优云乡选拔一批孩子,成立玛沁县青少年足球队,代表青海省去深圳参加青少年足球联赛,得知本报暖冬行动来到了优云乡寄宿制小学,他也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张生菊和李俊堂表示,回到上海后,他们会将在青海的见闻讲给朋友们听,把上海资源带到青海,继续与《西海都市报》合作,共同撒播大爱,为家乡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对《西海都市报》而言,这不是一趟普通的爱心之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崭新的教学楼和课桌,看到了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看到了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这个暖冬;我们听到了自信的声音,听到了从心底迸发出的感恩,听到了民族团结的赞歌;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受到了未来充满希望。

接下来,暖冬行动将继续温暖更多的孩子,如您愿意加入到行动中,请拨打本报96369新闻热线或18609711695,与我们联系。

(编辑:康晓婷)